工业用火工业用火安全要求1、凡在生产、储存、输送可燃物料的设备、容器及管道上用火,应首先切断物料来源并加好盲板。经彻底吹扫、清洗、置换后,打开人孔,通风换气。打开人孔时,应自上而下依次打开,并经分析合格,方可用火。若间隔时间超过1小时继续用火,应再次进行用火分析,方可用火。2、在正常运行生产区域内,凡可动可不动的用火一律不动,凡能拆下来的设备、管线都应拆下来移到安全地方用火,严格控制用火。3、用火审批人应亲临现场检查,落实防火措施后,方可签发“用火作业许可证”。4、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化验室应尽可能缩短采样分析时间,为用火作业创造条件。5、停工大修装置在彻底撤料、吹扫、置换、分析合格,并与系统采取有效隔离措施后,首次设备、容器、管道用火,应采样分析合格。8、在用火前应清除现场一切可燃物,并准备好消防器材。用火期间,距用火点30米内严禁排放各类可燃气体,15米内严禁排放各类可燃液体。在同一用火区域不应同时进行可燃溶剂清洗和喷漆等施工。9、用火作业过程的安全监督。用火作业实行“三不用火”,即没有经批准的“用火作业许可证”不用火、用火监护人不在现场不用火、防火措施不落实不用火。安全监督人员和公司各级领导有权随时检查用火作业情况。在发现违反“用火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的用火作业或危险用火作业时,有权收回“用火作业许可证”,停止用火,并根据违章情节,对违章者进行严肃处理。7、装置停工吹扫期间,严禁一切明火作业。在用火作业过程中,当作业内容或环境条件发生变更时,应立即停止作业,“用火作业许可证”同时废止。6、设备、容器与工艺系统已有效隔离,内部无夹套、填料、衬里、密封圈等,不会再释放有毒、有害和可燃气体的,首次取样分析合格后,分析数据长期有效。当设备、容器内存有夹套、填料、衬里、密封圈等,有可能释放有毒、有害、可燃气体的,采样分析合格后超过1小时用火的,须重新检测分析合格后方可用火。施工现场动火作业安全技术交底动火作业许可证的管理许可证是用火作业和依据,不得随意涂改、代签应妥善保存。二、许可证一式四联,一联存放在签发部门;一联由用火作业人持有;一联由用火监护人持有;一联存放在用火点所在操作控制室或岗位。三、油田和销售企业一级、炼化企业特级许可证由各单位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油田和销售企业二级、炼化企业一级许可证由二级单位安全管理部门存档;四、油田和销售企业三级、炼化企业二级许可证由二级单位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油田企业四级和炼化企业三级许可证由基层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存档五、许可证保存期限为1年一、《中国石化用火作业安全管理规定》(中国石化安[2011]719号)①用火作业人员应持有效的本岗位工种作业证;②用火作业实行“三不用火”,即没有经批准的用火作业许可证不用火、用火监护人不在现场不用火,防护措施不落实不用火;③用火主要安全措施确认:a、断开与用火设备相连接的所有管线;b、清除用火点周围易燃物、可燃物;c、高处作业应采取防火花飞溅措施;d、乙炔气瓶(禁止卧放)、氧气瓶与火源间的距离不得少于10米;e、现场配备灭火器()台、铁锹()把。三、工业用火管理安全环保监督站(1)用火手续尚未办完的情况下擅自用火,电气焊操作人员不随身携带《电气焊作业资格证》。(杜绝类、禁止类违章行为)三、工业用火管理安全环保监督站(2)氧气与乙炔瓶间距不足5米,乙炔瓶与火源间距不足10米。(杜绝类、禁止类违章行为)三、工业用火管理安全环保监督站(3)乙炔气瓶卧放,气瓶使用完毕后(运输过程中)不安装防护帽。(C类、一般违章行为)三、工业用火管理安全环保监督站(4)气瓶压力表等附属装置损坏,胶管老化开裂、不使用专用卡子连接。(C类、一般违章行为)三、工业用火管理(5)气瓶不按规定喷涂颜色,气瓶不安装防撞胶圈。(C类、一般违章行为)三、工业用火管理(6)xx彩钢瓦施工现场,乙炔瓶未正确安装防震胶圈,且胶管老化龟裂,氧气胶管使用错误(应为蓝色)。(C类、一般违章行为)三、工业用火管理(7)使用已淘汰的液化气罐,且罐体无钢印标记、无检验标识、无防震橡胶圈...